湿气从体内排出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实现,主要包括饮食调理、运动调理、药物治疗和中医理疗,患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祛湿方法。
一、饮食调理
1、多食用利水排湿的食物:如芡实、薏米、山药、冬瓜等食物,具体食物选择可参考下图,具有利尿祛湿的作用,适量食用有助于排出体内多余的湿气,可以选择煮粥或煲汤。
2、避免不利食物:减少或避免食用生冷寒凉、辛辣刺激、肥厚油腻的食物,如冰激凌、冰镇饮料、炸鸡、烧烤、辣椒、胡椒等,这些食物易助湿生痰,加重湿气。
3、选择合适的烹饪方式:尽量采用蒸、煮、炖等温和的烹饪方法,减少油炸和烧烤,以免加重湿热。
二、运动调理
1、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:有氧运动是排出体内湿气最佳的方式之一,可以通过有氧运动,如慢跑、快走、游泳、跳绳、打球、骑自行车等疏通经络,通畅全身气血,打开全身的毛孔,让湿气通过汗液排出体外。
2、注意运动事项:运动要适量,避免过度劳累,以出微汗为宜,不是出汗越多越好。运动后要及时擦干身上的汗水,避免湿气再次进入体内。运动时要注意保暖,避免受凉。
三、药物治疗
1、服用中成药:常见的去湿气中成药有归脾丸、健脾丸、附子理中丸、木香顺气丸、参苓白术散、茵陈丸、五苓散等。患者应根据自身体质,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服用。
2、选择中药代茶饮:如茯苓、白术、薏苡仁、陈皮等中药,具有行气利水、健脾化湿的功效,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进行代茶饮。
四、中医理疗
1、艾灸:艾灸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也可以温通经络,促使经气的运行,运化水湿,同时还有活血止痛的作用,可以选择足三里、丰隆、阴陵泉等穴位进行艾灸,能够温阳化湿。每个穴位艾灸15-20分钟,每周2-3次。
2、拔罐:通过拔罐在皮肤表面形成负压,可以促进体内的血液循环,使体内积聚的水分恢复正常运转、排出,从而去除体内湿气,可选择背部膀胱经的穴位进行拔罐,如肺俞、脾俞、肾俞等。
3、刮痧:刮痧能够疏通人体的经络,促进皮肤表面血液循环,有助于湿气的排出,可以用刮痧板刮拭背部、四肢等部位,促进湿气排出。刮拭时力度适中,以皮肤出现紫红色痧点为宜。
其他注意事项
避免长期居住在潮湿、阴冷的环境中,保持室内通风干燥,定期晾晒被褥和衣物。长时间吹空调容易使湿气进一步加重。如果必须使用空调,要适当开窗通风,保持室内空气流通。避免身体受凉,特别是关节和腹部等部位,可以适当穿着保暖衣物或使用热水袋等物品保暖。